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栏目 > 行业热点 > 正文

行业热点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实施方案

http://192.168.100.219/zte/u_file/info/16_10_26/2efd08d872.jpg

在中国经济下行大环境下,我们强调新常态。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确实抱有很多疑问,同时也有坚定的信心。作为教育工作的参与者,我感觉到了一份沉甸的责任,这使我不停思考,在中国崛起、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什么。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以下简称“促进计划”),希望能在面对国家战略导向,面对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与大家达成共识,并能够立刻行动起来。对于“促进计划”来说,我们不是政策的制定者,我们是这件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我们的目的在于将计划落实为行动,通过具体技术实施,真正促进中国制造的崛起。

“促进计划”的成形是形势所驱

现在和5年前最大的改变是我们的行业、单位面前增加了一个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大数据等在以前一直存在。但现在,人、组织和社会都充分完成了向互联网空间的迁移,我们的外部环境多了一个平面,多了一个维度,未来能生存的单位和企业都必须快速改变并适应。这不以单位、企业和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也将深刻影响并指导我们的教育变革。

在物理世界中,我们现在提出“中国制造2025”,实现这一目标是否离我们还非常的遥远,是否还只是政府提出的一种非常宏观的并没有落地的政策导向?日本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有一个观点,到2050年,日本的经济竞争力将成为全球第一,日本将不再是日沉之国,而将复活为日出之国。他提出了一个复活方程式,3000万台产业机器人X 24小时工作=9000万制造业人口,1台产业机器人X 1.7万日元成本/月=994.5元RMB月薪,制造业人力成本=331.5元RMB/月。也就是说,到那时,产业的崛起,已不再需要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往依靠人口红利换来的产业优势将不复存在,智能制造离我们不再遥远,智能制造将改变现有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2016年是“中国智造”的元年,未来的十年将是中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黄金十年,相关领域的设计与工程企业或将陆续崛起。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我们身边快速的启动,它的发生速度可能远远超出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事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在面对国家战略调整以及自身转型谋求长远进步与发展的时候,更应该把握住这个未来趋势。

教育战略服务国家战略

现阶段,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是“教育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大学的发展战略要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教育改革主动服务、主动融入是最重要的特征。基于此,我们联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设计并提出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抓住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机遇,聚焦中国制造产业链,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开放化、集成化、生态性、创新性专业集群超级平台。

http://192.168.100.219/zte/u_file/images/16_10_26/fa554576b0.jpg

(一)超级平台的实现步骤

高校形成价值创造的能力需要投资,而社会和市场投资不会凭空而来,高校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才更容易吸引外部投资:一个开放融合式发展机制、一支掌握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人才队伍、一套先进的教学装备和技术。基于此,超级平台战略的实现将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高级别的平台设计。当我们规划和畅想超级平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想到它是否符合国家战略,是否能得到更高层面的认可。

第二步,集中力量和资源建设平台。做好超级平台的顶层设计,能够获得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但必定会有局限性,此时就必须想办法去筹集各方资源来支持这个超级平台。

第三步,打造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我们要努力让超级平台形成相对竞争优势,甚至在某些区域形成绝对竞争优势,这是获得政府、行业、企业等战略性支持的基础。

第四步,扩大平台影响范围。当我们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时候,就能够依托超级平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地进行扩展,这将意味着它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学校相关学科及专业的发展。

第五步,形成人才高地和技术积累的创新中心,迈向技术创新型大学。

(二)超级平台将实现政、校、企共赢局面

作为超级平台的共同设计和主导者,我们还邀请并联合ABB、GE、FANUC、菲尼克斯等全球领先制造企业与中国高校智能制造类专业群展开全面校企合作,企业、大学、产业将紧密围绕超级平台建立更加健壮的纽带关系,真正实现政、校、企三方共赢。

“促进计划”实施方案

我们选择做三件事情。第一,我们会建立一个在技术上最领先、最能反映行业主流特征的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台。这个平台存在于大学之内,它将用于实践教学,也能够真实的生产产品,实现与产业的融合,同时兼有咨询、设计、培训、产品等配套服务功能。

(一)建设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台

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台分为四个层面,执行层聚焦在机器人、智能制造,更多考虑机器人柔性制造生产线作为执行端的平台建设基础方案;往上过程控制层偏重于搭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构架,以用于流程行业过程自动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或者流程行业的智能化;再往上工厂信息化系统,也就是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工厂,整个生产企业甚至延伸到消费终端,延伸到全产业链,进而延伸到最上一层的工业互联网。如此一来,整个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台未来关键的三个支撑专业就是机器人专业、自动化专业、工业互联网专业,未来“促进计划”的校企合作也将全方位聚焦这三个专业。

未来,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台将承担教学、行业培训、面向当地市场的用户体验中心、老师和学生创新创业四个方面的功能和任务。

http://192.168.100.219/zte/u_file/images/16_10_26/161422f67b.jpg

(二)建立经世智造学院

“促进计划”中的第二个关键是要建立经世智造学院,以行业强相关、企业强相关、区域强相关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即经世智造学院”围绕“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和“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求,聚焦在中国制造产业链,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培养;依据“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特点,搭建数字化工厂模拟平台;根据“行业领先企业”提出的人力资源体系需求,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区域经济”所需的人才、技术,提供解决方案,服务于区域经济,使得“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区域落地。其基本原则是依据三部委的文件,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现产教融合导向下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在供给侧体现对教师的供给、学生的供给、企业的供给。

如何建设经世智造学院?第一,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课程合作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利用企业丰富的产品培训教材、模型和规律,借助高校教师对课程编撰的优势,有系统、有计划地组织校企课程合作,邀请教育专家主导课程资源开发,统筹学校老师和企业共同设计课程。

第二,办好一个专业,需要有思想、有理念、有独特体系。基于过去十年的实践和经验,我们决心要打造服务型的专业,提高专业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人力资源需求的意识,把技术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双方面做好,形成完善的体系,用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型专业建设是经世智造学院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主动的、全面的、针对性的服务是专业教学的核心目标。

http://192.168.100.219/zte/u_file/images/16_10_26/67130fe636.jpg

(三)建立经世智造技术中心

我们将邀请参与“促进计划”的企业组建经世智造技术中心,为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假设组建ABB智能制造就业指导中心,由企业专家、咨询公司、高校老师、海外资源等构成,在北京设立中心总部,在企业和高校分别设立分中心,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运作管理体制和机制,一旦某个高校需要实施一个基于ABB产品和技术的项目,就能够通过这个中心,快速寻找到技术、商务等方面的支撑,组成一个有技术能力和业务实力的项目运作团队。每一所高校本身又可以成立一个具体的技术中心,每个中心有各自擅长的专业和方向,在未来将形成一个智能制造的网络,汇集庞大的资源,最终整合成为一个资源平台。

http://192.168.100.219/zte/u_file/images/16_10_26/a1c0c856c4.jpg

“促进计划”的实施方式

受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委托,由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并发起“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集合全球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共同参与,下设“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中心”为各参与方,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资源共享等服务。

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已进行到第二期建设基地遴选,全国共328个学校提交申报,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和管理下,进行严格的评选流程。未来“促进计划”的实施也将会是这样的流程,由企业或高校发出邀请,企业通过设备捐赠、资源开放、技术中心支持等方式,与高校的超级平台试点相结合,实现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中心的设备集中采购、智造学院组建与管理、技术中心组建与管理等,共同促进计划的实施。

“促进计划”的实施逻辑

(一)机遇与响应

借用陈锋主任的观点来看,“促进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尽快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机遇。建立一个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聚焦的、开放性、集成性、生态型、创新性的专业集群的超级平台,至少有三方面要求:平台的建成意味着高校在专业集群上的竞争力必须超过周边的高校;对于当地中小企业而言,具有科技的优势、技术的优势;体制机制活力要大大超过没有实施该计划的学科和专业集群。

(二)战略定位

计划的实施一定要跟当地政府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地方建设要落实国家战略,也要推动经济发展转型与“互联网+”,通过这个项目,高校要把自己变成地方落实国家战略的落脚点,告诉政府,我就是你“互联网+”发展的基地,是你“互联网+”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基地、产业服务的基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项目在当地“互联网+”战略中的位置,以当地人力资源培养反推高校发展。

我们还要把这个项目放到全国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上来认识。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一定要有示范的学校、示范的项目。这些示范项目一定是校企深度融合的项目,而且一定是能够站在科技前沿的项目。“十三五”期间,从国家到地方,很多高等教育政策会逐步向推动教育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高校倾斜,我们需要以这样的项目,去抢占一个位置和先机。

(三)深化协同创新与课程合作

我们要把它看成一个综合性的改革项目,在培养机制改革、培养流程改革、教师结构改革、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全方位的配合和跟进,突出改革、创新、引领的主旨,以点带面,促进高校其他学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同时,要建立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共同探索、相互借鉴学习。目前,企业的设备、培训师资和课程很快会进入学校,我们推进项目实施进展的重中之重是加快课程的研发和创新。

(四)协同服务、统一行动

我们希望学校能够和企业一起,协同推进并服务当地“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在共同努力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尽力将项目提升至国家“互联网+”战略高度,实现重要的战略创新。

(本文根据张勇董事长在全国职业院校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产教融合论坛的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