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大学生的自信心整体状况不容乐观。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内容:
最近山东对当地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项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隐患,大学生的自信心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那么到底什么原因让越来越的大学生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呢?
一、传统教育
目前教育偏重智力,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兴趣、形象思维等非智力因素;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发展;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考试水准,却不利于创造性地培养。同时,它削弱了教育的人文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重视人伦教化、道德养成的特点,这显然与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的宗旨相背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人文关怀,再发达的教育,都因此失去了根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离开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一直没有被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病根早已在小时候就深深埋下了。
二、社会背景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金钱、物质、地位、身份等种种外在东西的追求近乎狂热,而且愈行愈远。这种拜物风潮,延缓了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人的心灵被扭曲。再加之就业压力增大,社会保障不健全,有些制度和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都严峻地考验着社会成员包括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使大学生面临着很多挑战,心理上更存在着多方面的压力,包括社会责任的压力、生活本身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以及整个社会不断加快的节奏所带来的压力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正是对当前社会心态的一种折射和集中反映。
另外,社会经济和身份上的不平等,加剧了大学生的心理反差。我国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现实,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调查表明,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其中8%~10%是特困生。这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70%以上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其所承受的压力自然小得多。一些大学生可以开着私家车上学,而一些特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学业。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无疑造成一些承受力差的特困生心理失衡。
与此同时,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大学生心灵的“振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西方文明的涌入,网络时代的到来,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带来很大的影响。受社会上权钱交易的泛化、财富不正常的聚敛等不正之风的严重冲击,抢劫、凶杀屡见不鲜,吸毒、宿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折射到校园里便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三、家庭教育
大学生在步入学校之前,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影响的。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教养态度、教育方式,乃至家庭内部关系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子女的人格和心理素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和个性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有些家长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性格;溺爱型家庭容易使子女形成随心所欲的个性,同时缺乏忍让的品格、人际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专制型家庭往往过于威严,子女不敢大声说话,长大以后适应能力差,对人屈从,自信不足,过分抑郁;放任型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子女成长,把教育子女的任务完全委托给学校,甚至认为“树大自然直”,对子女的成长无需操心,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的心理。
四、自身因素
人的心理、生理疾病是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最终还要通过大学生自身起作用。从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上看,他们处于情绪最动荡的时期,情绪富有冲动性,缺乏冷静的思考,表现在对挫折的判断上往往会以偏概全,使人生蒙上阴暗的色调。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们内心敏感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这个时期是发生心理障碍乃至精神疾病和自杀的高峰期。
版权所有: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辽ICP备14002303号-2
学院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松坡里129号 | 邮编:121000
招生热线:0416-3920766 3920767 3920768 3920770 39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