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微信号 | 铁道机车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院首页 | |
中老铁路国际冷链运输实现常态化运营 区域经济一体化再添新引擎
2024年9月15日,随着一列满载泰国榴莲、老挝香蕉的冷链专列从万象南站驶向中国昆明,中老铁路国际冷链运输正式进入“每周三班”常态化运营阶段。这是继2022年中老铁路开通跨境货运后,区域物流体系升级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合作新周期。
冷链班列效率提升40%,跨境生鲜贸易迎爆发式增长
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数据显示,中老铁路冷链专列采用专业恒温集装箱与卫星定位温控系统,全程运输时间压缩至20小时,较传统公路运输效率提升40%,货损率由15%降至3%以下。截至8月底,该线路累计运输生鲜农产品突破50万吨,货值超22亿元人民币,带动云南、四川等地进口热带水果量同比增长210%。
“铁路快通”模式创新 跨境贸易便利化升级
海关总署与国铁集团联合推出的“铁路快通”改革成效显著。通过“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线放行”新机制,货物在磨憨口岸通关时间缩短至3小时内。昆明海关关长张卫东表示:“中老铁路已实现跨境货物列车全程时刻表对接,未来将拓展医药、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冷链运输。”
数字经济赋能 跨境物流体系智能化转型
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接入中国铁路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现跨境货物“一单制”电子化流转。老中铁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宏亮透露,依托北斗导航和区块链技术,中老泰三国正共建跨国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预计2024年实现跨境货运实时追踪与智能调度。
区域经济走廊效应显现
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表示,中老铁路冷链通道已吸引32家企业沿铁路经济带布局仓储加工中心,带动老挝北部农业产值年增长18%。商务部研究院报告预测,2025年中老铁路年货运量将突破1000万吨,拉动沿线GDP增长2.3个百分点。
专家解读: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衍认为,中老铁路冷链常态化运营标志着陆海新通道建设进入“硬联通+软联通”双轮驱动阶段,将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的贸易规则创新提供实践样本。
目前,中老泰三方正就跨国铁路联运统一标准、跨境检疫互认等议题展开磋商。这条纵跨中南半岛的“钢铁丝路”,正加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进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强劲动能。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海关总署、云南省商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