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纪委查处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陈某博士论文造假、违反财经纪律问题,给予其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学术论文是个人或集体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后的成果结晶,浓缩的是作者的智慧和创新。然而,当论文与职称挂钩,当学位与晋升相连时,以学术为名的论文造假闹剧便不断上演,附加在学术论文之上的功利诉求使其本该具备的含金量严重缩水,并催生出畸形的“论文经济”。
1.“生意火爆”的论文生产链
在百度输入“论文代写”一词,搜索结果有成千上万条。第三方机构代发代写论文“生意之兴隆”可见一斑。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不少以“语言润色”为宣传招牌的“第三方”。他们或通过网络、张贴小广告发布信息,或定期向相关单位派发传单、推广业务,或拨打电话询问要不要买文章,并保证能在核心期刊发表。对于这种集撰写、发表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很多急需发表论文的人贸然上钩。于是,一条地下“论文生产链”便有了庞大市场。
一般情况下,一篇学术论文在期刊的发表周期至少为半年到一年,而急于见刊的论文作者在购买第三方的服务后,不仅可以稳拿版面,更可将发表时间提前。个别连笔都懒得动的作者,甚至也只需和中介机构谈妥,在约定时间内署名为本人的学术论文便出现在目标期刊上。
学术论文的刚性需求是“论文生产链”存在的原动力。在高学历官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些官员为了追求更好的仕途,便在文凭上下起了“功夫”。囿于政务缠身,很多官员连学业都很难挤出时间来完成,更别提像样的学术成果。为了顺利毕业,这些官员在学位论文上便打起了歪招——请“枪手”捉刀。
学位论文为一些官员的仕途锦上添花,而学术论文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讲,评职称、职务晋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边是繁琐的日常工作,一边是强烈的晋升欲望,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要么匆忙赶制的学术论文达不到期刊发表标准,要么干脆没时间动笔。正如一位工作在一线的医生所抱怨的:“连手术都做不完,哪还有时间做学术!”自身条件不过硬,却还想从职称评选中分得一杯羹,不少人便琢磨起走捷径。
如此一来,便养肥了那些第三方机构。天津市某三甲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向记者坦陈,“论文工厂”聘有全职、兼职的枪手专事学术论文的改写、模仿和修改工作,一篇SCI(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论文要价高达10万元,仅一家机构一个月就有上百万元的营业额。
无良学术期刊也经常从中坐收渔利。第三方机构之所以“无所不能”,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与部分学术期刊的暧昧关系。他们往往与某些期刊的编辑有固定合作联系,编辑通过参与论文买卖可以有现金提成。肩负交流前沿学术成果的期刊,却变成了部分人的摇钱树,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
据媒体报道,江西一位高校老师说,职称论文养肥了那些所谓的省级或国家级核心期刊,发一篇论文不仅要找关系,还要上票子。一位学术期刊的负责人私下透露,当年凭关系拿了个刊号真是走对路了,这行原来这么好赚钱,现在都求神拜佛职称论文千万别取消了。
2 .被“功利”绑架的学术论文
晋升意味着更多的决策权、更便捷的学术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而学术论文作为打通职称评价体系的硬通货,不少人趋之若鹜,宁可花费重金、违规操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以医学界为例,评估一个临床医生,一看发了多少论文,二看论文的影响因子有多大。即使临床经验并不丰富,医生也可以凭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高人一等”。
“职称评定本应综合考虑申请人的情况,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最终极易简化为以论文定终身。很多单位在职称评审方面实行‘发表至上’、‘论文至上’,是催生论文造假现象的直接原因。”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认为。
SCI论文被认为是科研水平的标志,一名高校附属医院的主治医师说:“虽然不同的医院具体标准不同,但申请副高转正必须发表几篇SCI英文文章,且影响力达3分以上。即使满足了上述资格,申请人还要争夺仅有的名额,从而使得学术论文之争更加白热化。”
面对如此庞大的学术论文市场,第三方机构乘虚而入。由于打着“语言润色”的招牌,这些第三方机构的身份始终处于政策和法规的灰色地带,成功地钻了监管部门的空子。再加上“论文工厂”大多依托网络平台,所有交易流程通过线上完成,不仅难以收集证据,一旦发现风吹草动,这些第三方机构还能迅速人间蒸发,给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
日前,一名四川大学教师的“自白书”一石激起千层浪。文中,他痛批走味儿的大学教育: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当大部分职称只能用论文来换算,指挥棒的本末倒置将使评价体系陷入老师不会教书、医生不会治病的怪圈,客观上纵容了学术腐败的蔓延,劣币最终驱逐良币。
学术圈是非常重视传承的共同体,学术工作者不仅承担科研任务,更肩负着言传身教、培育下一代学术接班人的职责。“师傅”如果靠投机取巧而不是潜心钻研学问就获得风光无限,给“徒弟”的学术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将带来十分恶劣的示范效应。这对学术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 让学术论文回归纯粹
铲除畸形“论文经济”,需要矫正失衡的职称评价体系,而矫正失衡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给职称论文“减负”,剥离攀附其上的“功利”诉求,使其真正找回纯粹的学术价值。
论文只是展现学术水平的一项指标,不能成为科研的终极目的。因此,改革职称评审制度首要的是合理配置职称论文的权重,更加注重对职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教师要切实考察课堂教学质量,医生应把临床业务水平作为评价重点,逐渐引导“论文至上”思维向重业务能力上转变。
一篇媒体报道称,湖北大学赵柏树老师任副教授17年,一直承担专业基础课教学,连续10个学期教学质量考核均为优秀,多年获评该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后,终于不需要凭论文晋升教授。这不啻于是个好消息,其透露出的是重能力而不是“唯论文”的积极导向。
专家建议,要探索多样化的晋升和评价体系,打破“论文至上”的束缚。之所以无数双眼睛紧盯着职称,源于职称与晋升直接挂钩,进而与每个人的待遇、地位息息相关。应寻求建立不同职业的分类评价体系,明确哪些职业需要评职称,哪些职业不需要评职称。不需要评职称的职业应有一套独立的行业内部晋升体系,而不是搞一刀切,最终造成“论文多产而能力低下”怪象。
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参考。在有些国家,医生分成临床医生和科研医生两种。其中,临床医生无需做科研,也不需要评职称,他们的待遇只和真实的医疗水平画等号;而科研医生则专职搞科研,对于学术论文有较高的要求,但收入没有临床医生高。
学术论文造假产生的影响非常恶劣。一旦发现官员涉及论文造假的问题,应严肃处理。“对涉嫌论文造假的行为一查到底,并向社会公开调查结果。”程文浩建议。
据媒体报道,4月19日,针对陈某博士论文造假一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官网发布通报称,陈某因其早年的博士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已由上级部门立案。2014年12月,陈某的副校长职位已被免去,并且其在职攻读博士的江西财经大学已经配合广东省纪委的调查,撤销了陈某博士学位,并依照规定向社会公布。
崇高的学术事业容不得一粒沙子,别再让学术论文假“学术”之名,伤了科研工作者真学术的心。
版权所有: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辽ICP备14002303号-2
学院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松坡里129号 | 邮编:121000
招生热线:0416-3920766 3920767 3920768 3920770 39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