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教育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产生的“虹吸效应”圈层继续外扩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县域普通中学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地处闽南金三角的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自2017年始,立足地域特点和学校历史,积极探索多元育人模式,让学生今天在校的学习能适应明天社会发展的需要。
构建“课程+”体系,学习多元化
学校育人模式的革新是内涵发展的支点。我校“多元教育”实践,是自内而外、内外结合而形成的育人特色。我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确保完成国家与地方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宽学校拓展性课程“自留地”,推进教学组织模式、评价体制改革等配套建设,积极构建“课程+”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最优化,“建大学之基、擎中学之旗”。
类型多维、要求多层,结构多模、组合多选——“课程+”体系将现有“一体二维”课程进行重整,课程维度向国际交流、大学先修、互联网空间、动手实践及社会融入拓展,形成“五维”多类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实验室”“课程+社会”“课程+国际交流”“课程+虚拟空间”等,强化实验操作、实践体验、研学交流等多重课程要求。学校还逐步开发涵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学科融合类、海内外研学类等“五育”融合课程模型。为配合课程实施,我们逐步深化走班制,推进分层分类教学,提供学生“可选择的课程”,尊重并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力争做到“一人一课表”,构建立体化、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校本课程体系。
优化“课堂+”方案,课堂多样化
抓住高考综合改革机遇,梳理校内外各项资源,我们构建了“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围绕“五维”课程,学校积极深化原有选课走班制度,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功能,加强集体备课提质增效实践探索,推进分层、分类、分项、走班教学;积极构建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导向的“课堂+”教与学组织模式(“+”即为多元深度融合),推进“课堂+劳动”“课堂+社会实践”“课堂+实验室”“课堂+社团活动”“课堂+互联网空间”“课堂+研学”等课程实施组织模式创新;积极构建创新导向的专长型、实践性活动教学体系,密切课程内容与前沿科技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等联系。如此这般,强化了体验、实践与感悟,线上线下、教室内外结合,推动了从“书中学”到“做中学”的转变,促进了跨时空学习交流,逐步形成项目学习、主题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活动设计与体验以及展示导向等教学组织形式,最终落实到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等校本作业。
我们的教育组织方式,更好地适应县域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了这类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创新“人才+”模式,师资多渠道
我们革新教师招聘模式,面向南安市选拔优秀青年教师,面向全国尤其是部属师范院校本科生、知名高校硕士生揽才,适时招聘博士生。5年来,我们先后招聘引进研究生、外域教师等50余人,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盘活校内外各项资源,聘任当地非遗传承艺人或民俗专家为南音、诗词吟诵、木偶戏等课程授课教师,聘请南安知名企业家开设个人奋斗、企业发展等生涯指导课,邀请知名高校教授、本校校友等定期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及交流活动,盘活地方商会、家委会、校友会、社区及结盟高校等各项资源,实现课程、课堂及师资多元化。
我们加强校本培养,开辟了名优教师成长“绿色通道”。学校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增强集体备课效率;创新绩效管理,多劳多得、优劳倦管,激发教师活力;加强党建引领,注重师德师风建设,营造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校风。
推进“平台+”建设,平台多层次
推进学生多元化成长、宽口径升学等“平台+”建设,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选择,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们加强与清北等全国顶尖高校的联系,对频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对接前沿学术研究,培养、输送优秀学生;与几所附近高校共建实验基地和“教育协同创新基地”,使高校的高端实验室、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等“为我所用”;积极贯彻高校多元化招生政策,为学生创设满足自主招生、高校专项计划、空海民航招飞、免费医学、公费师范生、艺体招考、体育单招等不同层次需求的条件;建设华文教育基地,开展海内外夏令营交流活动,促进海内外研学交流,开拓学生视野。
理顺“资源+”渠道,办学多元化
要把学校办成百年名校,任重而道远。要放眼长远谋发展,就必须“守正而不守旧,自信而不自大,胆大而不妄为”;要跟上时代求生存,就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广大校友、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唯此,一所学校方能行稳致远。
因而,我们重视凝聚力量,开源节流,多渠道整合资金。资金是首要问题。在县域金融形势严峻、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首先要开源节流。“节流”,即在内部经费支出上精打细算,节约开支;而“开源”,则是多渠道筹措资金。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会变,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目标不会变。但是经济环境、成长需求、教育政策等都在发生改变,这都要求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多元求解,而多元教育或许是素质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当然,在当下教育新环境下,推进“多元教育”,除了对理念坚守以及努力实践外,许多深层次问题仍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如从“课程+”体系进一步探索涉及学科分层、管理分层等多样分层实践;从“课堂+”进一步探索涉及不同学科、跨学科的多样教学模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多样的评价方法、多元选择路径等。
版权所有: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辽ICP备14002303号-2
学院地址: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松坡里129号 | 邮编:121000
招生热线:0416-3920766 3920767 3920768 3920770 3920520